以神戶市為例,該市所分配到的輝瑞是95萬劑,目前根據該市統計已經打了72萬劑,照理來說應該有23萬庫存,不過該市表示,這是要給老年人與有痼疾人士用的第二劑,因此是不能動用的庫存。
」朱宗慶指出,從2020年全球疫情開始藝文產業便受到衝擊,並且最晚才解封。這一波疫情來得太突然,很擔心有些團隊可能撐不過這波疫情,因為藝術工作者為了一場演出,前後過程需要付出的成本,實在很難以向外人道。
結昏?辦桌》及《人間條件七》全新創作巡迴,都被迫暫停或延期綠光劇團。」 Photo Credit: 國表藝提供 朱宗慶 朱宗慶進一步解釋:「以我創辦的打擊樂團為例,2021年第二季年度演出於開演前一週而宣告取消,原本2020年受邀前往,因全球疫情爆發延至2021年下半年的美國巡演也確定無法成行。「平時呈現光鮮亮麗舞台的背後,藝術工作者為了一場演出所要付出的成本,已難以為外人道。遇到疫情藝文產業往往是站在海嘯浪頭的第一排,衝擊來得比其他行業早,卻最晚才能恢復如常。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、兼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接受《關鍵評論網》專訪時表示。
文化部估計今年疫情對藝文界造成的損失至少在80至100億之間,除了紓困與貸款,文化部也在研擬相關疫後振興計畫,為未來深化振興預作準備,包括購買版權協助線上播出等,文策院也陸續啟動動畫、劇場、演唱會商演等開發方案。還有團隊定期會舉辦的大型國際交流活動,臺灣國際打擊樂節、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等,也因為全球疫情而暫停。郭台銘若該選總統,那麼同樣捐了500劑疫苗的台積電,創辦人張忠謀在陳水扁、蔡英文任內至今已五次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(APEC)領袖代表,他又該在政治上有什麼籌碼?一個人的善行和他的野望該不該掛勾,答案呼之欲出。
儘管自清沒有政治企圖,盼求見小英,但措辭之強烈,宛若藏刀於袖,向民進黨的心臟刺去,逼得自己圖窮匕見。台灣國際政治處境艱難,官民合作繞過國格矮化的陷阱。我期待郭董的政治智慧,隨著善行增長,政治能力與時俱進,2024千萬不要揠苗助長,否則,台灣又要上演首富蒙難記。光是6月18日郭董「向蔡總統報告」,衝撞民進黨內所謂不同派系有不同意見,批評各種看不見的力量對本案技術性拖延。
自己都喘不過氣來,還要對別人施以CPR,是不可能的。黃越綏說,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若有意2024年選總統,此舉無疑可替他贏得國民黨內總統候選人最高民調。
民進黨拉台積電加入,平衡郭台銘的政治光環 郭台銘要選總統,不看行善的動機,主要是他的政治能力儘管德國從去(2020)年3月以來歷經3波疫情,不少書店因為防疫規定被迫關閉,書展和新書發表會也幾乎全都取消,2020年德國出版業的營業額仍達93億歐元(約合新台幣3100億元),較前一年小幅增加0.1%。去年的4、5月和12月,許多書店因為封城被迫關閉門市,全年營業額掉了9%。今年秋天是否有第4波疫情?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,會不會像今年5月的萊比錫書展一樣,準備好卻又突然停辦?疫情還沒結束,斯基皮斯不敢預測今年的數字。
另外,德國實施圖書統一定價制,全國書店同一本新書的價格一致,排除網路購書打折的可能性,更增加讀者支持社區書店的意願。文:林育立(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) 疫情對出版業的衝擊沒有原本預期的大,著實讓德國書商協會執行長斯基皮斯(Alexander Skipis)鬆一口氣:「我們從這次疫情發現,書已在德國社會中扎根,光這點就是好消息。書的種類不輸亞馬遜,搜尋同樣方便,下單隔天也一樣能在書店取書。記者會上,斯基皮斯忍不住挖苦亞馬遜:「疫情一開始,亞馬遜就改賣廁所衛生紙,書反而變得次要,這實在不符合讀者的期待。
為阻止市場被網路書店亞馬遜(Amazon)瓜分,德國的獨立書店在書商協會的協助下,近年積極投入數位化,多數書店擁有自己的網路書店。根據民調,在所有的媒體當中,影音串流平台成長的幅度最驚人,民眾自認使用時間比疫情前還多的比例高達49%,其次是電視的30%,書也多達25%,而且10至29歲年齡層愛讀書的人超過3成,讓德國出版業看到希望。
「之前一解封,讀者就衝進去書店,可見實體書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」,斯基皮斯說。今年更慘,從年初到3、4月都封城,跟2019年同期相比,營業額整整掉了22%。
去年,實體書店的網路銷售成績足足成長了27%,反之佔網路圖書銷售額一半的龍頭亞馬遜只增加7%,疫情期間讀者改在網上買書,顯然以住家附近的實體書店為首選。」 其次,疫情期間民眾整天宅在家,增加對閱讀的需求。德國出版業怎麼辦到的? 首先,實體書店的銷售確實因為關閉門市而萎縮,「這真的很痛苦」,斯基皮斯說。受益於發達的圖書物流業,民眾原本就有在自己家附近買書的習慣,就算當天找不到書,下單後隔天也能在書店取書。」尤其網路幫助實體書店撐過疫情,更讓出版業看到希望。他認為,書店不僅是地方的訊息和文化交流中心,書店提供的專業諮詢和讀者與書店的情感連結也難以取代,「實體結合網路銷售,看來對讀者最有吸引力,這部分我們出版業還可以更努力。
這個制度源自19世紀末出版業的內規,原意是避免書被低價賤賣,導致偏鄉的小書店消失,最後對整個產業造成傷害,實施了100多年到本世紀初成為法律,被視為是維持出版業蓬勃環境的主要功臣。德國全國有5000家實體書店,其中7成是社區的獨立書店。
不過,德國從過去這1年多疫情學到的教訓,似乎預示出版業可能的未來這個制度源自19世紀末出版業的內規,原意是避免書被低價賤賣,導致偏鄉的小書店消失,最後對整個產業造成傷害,實施了100多年到本世紀初成為法律,被視為是維持出版業蓬勃環境的主要功臣。
德國出版業怎麼辦到的? 首先,實體書店的銷售確實因為關閉門市而萎縮,「這真的很痛苦」,斯基皮斯說。記者會上,斯基皮斯忍不住挖苦亞馬遜:「疫情一開始,亞馬遜就改賣廁所衛生紙,書反而變得次要,這實在不符合讀者的期待。
文:林育立(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) 疫情對出版業的衝擊沒有原本預期的大,著實讓德國書商協會執行長斯基皮斯(Alexander Skipis)鬆一口氣:「我們從這次疫情發現,書已在德國社會中扎根,光這點就是好消息。」 其次,疫情期間民眾整天宅在家,增加對閱讀的需求。他認為,書店不僅是地方的訊息和文化交流中心,書店提供的專業諮詢和讀者與書店的情感連結也難以取代,「實體結合網路銷售,看來對讀者最有吸引力,這部分我們出版業還可以更努力。儘管德國從去(2020)年3月以來歷經3波疫情,不少書店因為防疫規定被迫關閉,書展和新書發表會也幾乎全都取消,2020年德國出版業的營業額仍達93億歐元(約合新台幣3100億元),較前一年小幅增加0.1%。
「之前一解封,讀者就衝進去書店,可見實體書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」,斯基皮斯說。去年,實體書店的網路銷售成績足足成長了27%,反之佔網路圖書銷售額一半的龍頭亞馬遜只增加7%,疫情期間讀者改在網上買書,顯然以住家附近的實體書店為首選。
」尤其網路幫助實體書店撐過疫情,更讓出版業看到希望。今年更慘,從年初到3、4月都封城,跟2019年同期相比,營業額整整掉了22%。
德國全國有5000家實體書店,其中7成是社區的獨立書店。為阻止市場被網路書店亞馬遜(Amazon)瓜分,德國的獨立書店在書商協會的協助下,近年積極投入數位化,多數書店擁有自己的網路書店。
去年的4、5月和12月,許多書店因為封城被迫關閉門市,全年營業額掉了9%。受益於發達的圖書物流業,民眾原本就有在自己家附近買書的習慣,就算當天找不到書,下單後隔天也能在書店取書。書的種類不輸亞馬遜,搜尋同樣方便,下單隔天也一樣能在書店取書。根據民調,在所有的媒體當中,影音串流平台成長的幅度最驚人,民眾自認使用時間比疫情前還多的比例高達49%,其次是電視的30%,書也多達25%,而且10至29歲年齡層愛讀書的人超過3成,讓德國出版業看到希望。
不過,德國從過去這1年多疫情學到的教訓,似乎預示出版業可能的未來。今年秋天是否有第4波疫情?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,會不會像今年5月的萊比錫書展一樣,準備好卻又突然停辦?疫情還沒結束,斯基皮斯不敢預測今年的數字。
另外,德國實施圖書統一定價制,全國書店同一本新書的價格一致,排除網路購書打折的可能性,更增加讀者支持社區書店的意願身為教育工作者,我期勉大家一起努力讓自己更強大,就像乾旱來臨時,我們可以持續翻土、澆水、滋潤土壤。
政府態度好像是:疫情嚴峻,大家各自想辦法求生存。今年對每一個服務業來說,都是一個辛苦夏天,我身處補教業也有許多無奈的憤慨與省思。